代表委员为青少年教育培养建言献策 强化对教培机构法治化监管

自 2021 年教育 “双减” 政策发布以来,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教培机构数量大幅度下降,大规模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已得到有效遏制,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加强。现如今,校外教培机构纷纷向素质教育转型,研学、体育、科学等教培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不断满足学生对自我成长的多样化需求。


近期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(2024—2035 年)》,强调 “统筹推进‘双减’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”“探索课上课下协同、校内校外一体、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”。


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、如何对教育新业态加强监管、应当怎样助力教培机构转型等话题,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。需要进一步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并坚持法治化监管、架起教培机构与校方沟通协作桥梁、对不同业态明确监管主体并设置师资门槛等,成为代表委员共同的期盼。


图片



#01

加强新业态监管


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,当前学科类教培机构虽被严控,但 “地下化”“隐形变异” 现象仍屡见不鲜,有的机构以 “高端家政”“众筹私教”“研学活动” 等名义违规开班,部分素养类教培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。此外,部分培训新业态因虚假宣传等饱受诟病,以游学研学、冬 (夏) 令营、“科技探索营” 改头换面,沦为表面形式,或停留在浅层体验。


对此,王岚建议,要加强家校合作沟通,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规范化、专业化、常态化,树立正确教育观;要强化管理,健全校外培训治理长效常态机制,严肃查处违规培训行为;要利用 AI 模型,进行学习辅助,减少校外培训依赖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。


在明确教培新业态监管主体的同时,应当对机构资质、合同条款、安全标准等关键环节设置门槛,严惩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行为。为了提升研学质量,行业内主体应联合学校、博物馆、科研机构等专业力量开发深度课程,例如将乡村研学与非遗传承结合、城市研学与科技创新实践挂钩,确保师资专业性。


图片


“双减” 政策推动教培行业向规范化、非学科化转型,对于如何助力相关机构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问题


有着 28 年基层教育工作经验的全国人大代表、黑龙江省漠河市立人学校校长马建国认为,在素质教育中,除传统的绘画、音乐课程外,可拓展到戏剧表演、艺术鉴赏等领域,让学生在多元艺术形式中提升审美与创造力,比如开设 “沉浸式戏剧课程”,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锻炼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,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、能力和学习目标,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课程方案,如为有特定艺术天赋的学生设计专业提升课程,为准备参加科技竞赛的学生打造专项培训项目。


图片


图源:Unplash



#02

强化校内外协同


“近期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,要探索课上课下协同、校内校外一体、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,这对学校和教培机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 马建国说,教培机构应该顺应时代需求,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,比如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团队,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方法、亲子沟通技巧、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服务。


马建国说,教培机构可以与学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,承接学校的课后服务项目,提供特色课程和活动;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,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,共同推出综合性的教育服务项目。


“学生的理想信念、道德品质、知识智力、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。” 王岚说,教培机构应结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》和 “双减” 政策等,与校方、家长和政府职能部门等各方多沟通,不断优化项目设置,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成长所需。


“学生的理想信念、道德品质、知识智力、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。” 王岚说,教培机构应结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》和 “双减” 政策等,与校方、家长和政府职能部门等各方多沟通,不断优化项目设置,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成长所需。


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