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eepSeek 进校、课间延长、AI 进校、体育课增加,还有哪些变化?

 春天的脚步渐近,新学期的钟声在校园里悠扬敲响。

课间延长、AI 进校、体育课增加,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,到智能科技的革新,这个学期,校园内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变……

图片 

「课间十分钟」一直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近年来,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加重、课程安排的紧凑,课间时间被压缩的现象时有发生。

据《中国教育报》报道,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疲劳,进而影响学习效率。

根据 2020 年全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,超过 60% 的学生反映,课间时间不足,未能有效放松。

2023 年发布的《中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报告》中,也提到随着教育负担加重和学业压力的增加,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注意力不集中、情绪波动大的问题。

该报告指出,课间适当的放松和身体活动,能够缓解学业压力,还能有效促进大脑的放松和身体健康,特别是在青少年生长发育期,课间活动对骨骼、肌肉、神经系统的发育都非常重要。

2025 年,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,多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新规,将课间时间延长至 15 分钟。

图片

课间延长的措施,虽然短期内看似是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回应,但背后也折射出教育理念的变化——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,转向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。

但随着课间时间的延长,也有部分教育专家提出了新的思考:如何在延长课间的同时,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和课外活动,确保教育质量的平衡?

因此,在推动课间延长的过程中,教育部门和学校还需根据实际情况,结合学生的学业负担,制定合理的课时和课外活动安排,避免「课间延长」成为另一个空洞的教育口号。

图片

寒假又要接近尾声,与往年不一样的是,那些以往令学生们头疼不已、花费大量时间的重复性寒假作业,在 DeepSeek 等人工智能应用的助力下,似乎变得「轻松攻克」。

图片

图片来源自长江日报

一时间,「第一批用Deep Seek 赶作业的小学生出现了」「Deep Seek 成赶作业‘神器’」等话题登上各个平台热榜,引发热议。


图片
图片

而教师们面对 AI 生成的作业,需要练就一双「火眼金睛」,「如何识别 AI 作业」成为了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
图片


图片

面对这种情况,一部分网友觉得,学生用 AI 完成作业,和教育的本质目标之间存在「不可调和的矛盾」,「AI 作业提前淘汰了 50%学生」

在他们看来,学生借助 AI 完成作业,是对学习的敷衍,长此以往,会导致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,知识掌握变得虚浮,这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、具备扎实知识和独立人格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
但也有人持有不同观点,他们认为这一现象对教育而言,虽然是挑战,却也蕴藏着巨大机遇,坚信「我们只有拥抱 AI,才能让它成为我们的好助手」

其实,DeepSeek 展现出的正面价值无疑是巨大的——在某学校试点中,学生通过其 NLP 技术实现的「课堂智能笔记本」,可将 45 分钟课程自动提炼为结构化思维导图,并标记出「概念模糊区」。

数据显示,使用该功能的学生课后复习效率提升 37%,而教师通过系统反馈的困惑点热力图,精准定位了函数求导、有机化学键能计算等六大共性难点。

可见,教师不再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,而是能借 AI 之手,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盲区,从而更加精准地调整教学策略。

另外,凭借其基于 NLP 的语义理解、知识图谱关联和动态难度调整算法,学生可通过对话式界面提问,获得知识点解析、例题讲解和举一反三的拓展练习。

尽管学生使用 AI 完成作业引发了各界的激烈讨论,从对学习自主性的质疑,到对教育公平性的担忧,争议声此起彼伏。

但不可否认的是,AI 在教育领域的探索才刚刚起步,其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仍值得我们满怀期待。

以教育公司相继拥抱 DeepSeek 为例,学而思接入 DeepSeek 的全新「随时问」APP 已正式发布,该产品深度融合 DeepSeek R1 智能推理,为全国中小学生免费开放,提供苏格拉底式启发学习模式,支持题目分步解析、无限追问和智能错题管理,助力构建科学学习体系。

猿辅导集团旗下「小猿学练机」和「小猿口算」等全系列小猿产品正式接入推理大模型 DeepSeek,上线基于大模型的 AI 问答等多个功能。

网易有道借助 DeepSeek-R1 超长思维链,让 AI 全科学习助手「有道小 P」的个性化答疑更加精准高效。

以上进展表明,AI 教育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。

在不久的将来,校园内外,AI 将无处不在。

图片

根据《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报告》,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在过去几十年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,尤其是在心肺功能、力量和灵活性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。

与此同时,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师资短缺、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,这直接影响了体育教育的质量。

近年来,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,体育教育逐渐从过去的「应付性」变为更加注重身心健康、发展个体潜力的核心部分。

2025 年 1 月 17 日,教育部发布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》,目标到 2027 年,推动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数量结构更加合理,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,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不断健全。

图片

多地教育部门随之出台的新规意味着,体育教育不再是锻炼身体的「附加任务」,而需要让学生从知识的海洋中走向运动场,释放他们天性中的活力和创造力。

往后的课堂也不仅仅是坐在桌前的时间,更是每一个学生跑步、跳跃、碰撞和笑声交织的舞台。

放眼新学期之多种变化,不难看出教育正迎来更加充实、健康和科技化的明天。

每一份政策、每一次创新,都在为学生们的成长铺设更广阔的舞台。它们共同让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,努力成为学生全方位成长的沃土。

未来的教育,值得我们共同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