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资讯 | 课后服务实现“三个全覆盖”!北京发布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

图片

图源:CCE素质教育博览会

近日,北京市教委发布《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(试行)》。
北京市教委表示,课后服务旨在减轻家庭教育实际负担,促进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,完成大部分作业,适当培养兴趣发展特长,解决家长不能及时接孩子的现实困难。同时,丰富教育供给,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,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,一定程度满足个性化学习活动需求。


划重点

01

课后服务与课程教学应一体化设计

《指南》明确,北京市中小学课后服务面向全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,实现对所有义务教育学校、所有工作日、所有有意愿学生“三个全覆盖”。严格遵循学生自愿参加原则,对于有参加意愿的学生,学校做到应留尽留,不得拒绝。对于没有意愿的学生,不得强制要求其必须参加。

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,根据学段差异和个体差异,在课后服务中强化因材施教、分段设计、自主选择,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。课后服务突出综合性、实践性活动,让学生在参与、体验、探究、创造的过程中,夯实基础,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,培养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。

将课后服务纳入教育教学总体安排,对课内课后教育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,构成学校全过程育人的完整链条。内容设置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实际需求,为不同阶段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撑。一年级新入学阶段课后服务侧重于适应与融入,小学中低段课后服务侧重于兴趣启蒙、综合实践拓展,小学中高段课后服务侧重于兴趣特长培养、学科实践拓展,初中课后服务侧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持和指导、学科巩固与延伸。鼓励在同一年级或同一学段内设置不同层次、不同类型的课后服务内容,为学生提供因需选择的机会。


划重点

02

加强课后素质拓展与课内教学衔接

《指南》明确,要在课后服务中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拓展,为不同兴趣爱好、不同特长潜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的机会。素质拓展可包括体育锻炼、科技活动、文化艺术、劳动实践、阅读朗诵、德育心理、综合实践等方鼓励采用主题式、项目式、体验式、互动式、情景式等实施方式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,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、同伴互助的习惯和能力。

同时,加强课后素质拓展与课内教学的衔接。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体育锻炼,确保学生每天在校运动不少于一小时,倡导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锻炼时间。以课堂学习内容为基础,拓展设计多种课后服务课程活动,开发基于实验、探究、创作、社会实践等的整合课程资源,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,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更大的平台。严禁增加学生课业负担。

划重点

03

专项经费向课后服务教师倾斜

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校,可采取每周指定日期自选内容,其他时间统一安排的方式开展课后服务。条件较好的学校,可采取每日先统一安排再自选、每日统一安排与自选平行、每日全部自选等多种方式。学校可采取混编走班、同学科教师集中安排、平行班课后内容滚动轮换、线上线下结合、校内外师资分工配合等组织形式,为增加学生公平参与机会和提高师资使用效率、充分发挥教师优质教育服务属性创造条件。

学校可根据课程设置或者活动安排需求,按照“双向选择”适当引入一定数量的校外人员。学校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类教室、体育运动场馆、图书馆、校园场地等教育教学空间资源,确保应开尽开、能开尽开,鼓励结合学校空间特点,统筹各年级、各学科课后服务的时空安排。根据学校校外资源分布情况,因地制宜建设“环学校教育圈”,就近就便统筹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。探索集团或学区共享课后服务资源,实现教育资源畅通流动。


下一阶段


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将以《指南》为标准检视改进、优化创新,着眼长远推动课后服务,增强课后服务持续发展动能,构建课内课后整体协调发展新模式。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统筹,在盘活校内资源基础上,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区域资源,规范利用社会资源。依托学区、集团、城乡共同体等多种教育供给模式,促进课后服务师资、场地、课程、活动等资源的流动共享,实现跨校、跨年级、跨学段、跨学科的资源融通。此外,还将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后服务管理与教育方式创新,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供有效支撑。

文章来源:北京市教育委员会

如侵权,请联系删除



图片


联系我们

官方微信

采购对接

  1. 联系人:张先生 Kelen
  2. 联系电话:18117553960
  3. 邮箱:kelen@lisoexpo.com
  4. 地址:上海市黄浦区陆家浜路1332号南开大厦19层

版权所有 上海傲展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45154号-24
Copyright ©2021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